這一年,我們見證了中國資源循環集團的成立,看到了“兩新”政策打開循環經濟之門,也感受到了環保企業乘“一帶一路”東風,揚帆出海的踴躍和張力。
這些振奮人心的消息背后,是無數企業在應收賬款困境中的掙扎,是化債之路的艱難探索,更是外部環境困難疊加產業發展換軌帶來的行業陣痛。
這一年,環境產業人的心里滿是酸楚與無奈。應收賬款的困境,像一座大山壓在企業肩上,讓企業的運營舉步維艱。地方環保標準像極了比武打擂臺,重壓之下的企業也不敢有絲毫懈怠。資本熱潮褪去,多家環保IPO退市、撤單 ,讓我們再一次看清楚市場的殘酷與善變。
“活下來”成為萬千環保企業的主旋律。無奈與堅持的交織,亦是對困境希望的渴求。
2025年開年,我們再一起回顧下2024年環境產業的十大新聞,新聞背后折射出來的環境產業人的心路歷程,也希翼著為行業未來的走勢方向提示一二。
01、中國資環集團成立,“兩新”政策等加持,釋放循環經濟新藍海
2024年10月18日,新央企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標志著中國循環經濟駛入快車道。
為切實發揮“國家隊”龍頭作用,中國資源循環利用集團成立之后,開始市場化重組整合國資央企相關資產和業務,并購重組行業優秀企業。
比如,華潤環??萍加邢薰九c歐冶鏈金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先后宣布并入中國資源循環集團。中節能(汕頭)再生資源技術有限公司、湖南鋰匯通新能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兩家公司也將并入中國資源循環集團。一系列旨在暢通循環利用鏈條的行動正逐步展開。
02、新質生產力首入政府工作報告,行業聚焦智能化與產品化
新質生產力無疑是2024年的一大熱詞。
這一年,新質生產力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政府工作報告把“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章節列在首位。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部署。
2024年7月,在《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中,總書記強調:“決定稿對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部署。”而這一部署具體體現在“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方面。至此,新質生產力實現了從概念提出到黨中央頂層設計擘畫的落地。
圍繞新質生產力,聚焦人工智能這一新興技術,“2024(第二十二屆)水業戰略論壇”也展開了行業間的大討論,探討人工智能與新質生產力的深度融合以及如何為環境產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03、特許經營重磅文件密集來襲,市場更趨規范化
“115號文”之后,2024年,特許經營領域又迎來了一系列重磅文件的發布,進一步規范了特許經營項目的實施,推動特許經營模式全面回歸。
2024年4月8日發布的修訂后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作為新機制實施后的首個制度文件,是特許經營配套制度的關鍵文件。
這之后,發改委在2024年4月份建立了全國PPP項目信息系統,以實現對新PPP項目的信息化監管。
2024年歲末,115號文出臺一年多以后,發改委再次發文《關于進一步做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項目規范實施工作的通知》(發改辦投資〔2024〕1013號,以下簡稱“1013號文”),劍指天價特許經營權亂象。
新發布的1013號文,針對市場關注的熱點,對通過特許經營模式盤活存量資產做出了進一步的規定,強調要優先支持民營企業通過特許經營模式參與盤活存量資產項目;優先采取公開招標方式選擇特許經營者,不得采取拍賣等方式選擇特許經營者;嚴格落實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的要求,不得以盤活存量資產為名,將特許經營模式異化為地方政府、地方國有企業或平臺公司變賣資產、變相融資的手段。
04、迎戰應收賬款困境,化債之路漸趨展開
2024年,環保行業繞不開的頭等大事就是應收賬款,數千億的欠款問題不再只是行業內的隱秘角落,而是被赤裸裸地暴露在公眾視野中。
深溪咨詢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225家環境產業上市公司的應收款高達3496億,同比大增15%。上半年環境上市公司應收賬款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也終于突破了100%,高達114%。這也意味著全部的營業收入,都堆在了應收賬款上。
下半年狀況還在持續惡化,以污水處理為例,綠谷工作室春節前發布的一篇有關行業運營費拖欠的文章《污水處理服務,全國欠費估計2000億?》再次引起行業熱議。
如何解決應收賬款問題,化解企業債務危機,成為環保企業面臨的共同挑戰。在這場生死攸關的戰斗中,環保企業開始直面難題、積極應對、靈活施策,通過加強合作與溝通,共同應對應收賬款問題。
05、走出去熱潮不退!中國環保企業加速出海
面對應收賬款高企的困境,環保企業紛紛去國外挖掘增量市場空間,尋求新的增長點。
當然,環保企業能夠成功出海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推動。202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積極發展服務貿易、綠色貿易、數字貿易,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中小企業出海服務專項行動》的通知,鼓勵中小企業“抱團出?!?。
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越來越多的中國環保企業走出國門,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業務機會。
06、存量資產收并購大幅增長,行業整合洗牌加速
2024年,如果問起環保行業最受矚目的大動作,許多人都會想到瀚藍環境與粵豐環保的并購。
事實上,2024年,放眼整個資本市場,由于國內IPO的收緊,在新“國九條”“并購六條”等政策的推動下,并購重組市場卻迎來大幅增長。
許多頭部企業將并購視為快速實現資源整合的抓手。通過資本市場的支持,這些企業不僅擴大了市場份額,還補齊了產業鏈短板。
07、國辦發文推進韌性城市建設,供排水一體化大踏步前進
其實,行業洗牌整合加速,集中度增強也是高質量發展的一種表現。說到高質量發展,不得不提韌性城市建設。
近些年來,“打造韌性城市” 已成為城市建設領域的焦點話題。2024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著重強調因地制宜對城鎮供水排水、地下綜合管廊等市政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改造升級與智能化管理,凸顯了供排水在韌性城市建設中的關鍵地位。
08、標準“比拼式”向嚴,行業重壓下前行
在環保政策“沒有最嚴,只有更嚴”的趨勢下,環保行業排放標準也走上了普遍趨嚴的道路。污水處理領域,各地紛紛出臺地方標準,甚至通過文件或口頭要求等形式變相提高排放標準,一級A、準IV類,乃至更高的標準,讓許多污水廠不得不進行提標改造。固廢領域也不遑多讓,近年來,陸續出臺的地方標準走出“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態勢,而標準趨嚴的態勢也在垃圾焚燒行業得到集中體現。
2024年,行業關于垃圾焚燒超低排放改造一直爭議不斷。
年底之際《浙江省生活垃圾焚燒廠超低排放改造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的正式落地,再次引爆這一話題。“2024(第十八屆)固廢戰略論壇”上,這一新發布的地方標準引起熱議,多位嘉賓也在發言中反復提及。
2024年陜西省出臺實施的《關中地區生活垃圾焚燒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成為陜西省第7部生態環境強制性地方標準。標準重點關注了焚燒煙氣污染物的有組織排放,對排放限值制定嚴于國標的地方標準,自4月15日起實施。
湖北、湖南兩省也緊隨其后。2024年12月,湖北省生態環境廳發布《湖北省生活垃圾焚燒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明確規定了生活垃圾焚燒爐煙氣中污染物排放濃度限值。幾乎相同時間,湖南省生態環境廳發布關于2025年擬推薦地方生態環境標準項目的公示,其中涉及生活垃圾焚燒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11項環保標準。
垃圾焚燒項目超低排放改造,其實由來已久。自2014年,國家標準《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B 18485-2014)發布實施以來,我國垃圾焚燒發電全面進入高標準嚴要求的“強監管”時代
09、50個再生水利用重點城市確定,污水資源化再進一步
2021年1月,國家發布《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將污水資源化利用提升為國家計劃。此后,多個省市相繼發布相關文件,各部委積極推進試點和示范項目,我國再生水利用和污水資源化利用道路逐步邁入全面推進階段。
202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和水利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印發再生水利用重點城市名單的通知》(發改辦環資〔2024〕601號),確定了50個再生水利用重點城市,這為污水資源化利用的進一步推進提供了明確方向
10、IPO嚴把審核關、市場降溫,退市、撤單潮洶涌
與污水資源化的火熱形成對比,2024年的資本市場就冷清了許多。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A股IPO數量為100家,比2023年的313家降低了68.05%;募資總額為673.53億元,比2023年的3565.39億元降低了81.11%。2024年A股市場超過430家企業IPO“折戟”,創近年來新高。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環保產業的上市情況也不容樂觀。回顧2024年,整個環境產業主板上市的僅有兩家企業。2024年1月18日,專注于垃圾焚燒發電業務的永興股份在上交所主板掛牌上市,且憑借24.30億元的募資額,成為全年A股市場IPO募資金額最大的企業。